夏忆
发表于 2017-6-30 19:55
评论 308 · 阅读 16056 · 点赞 13
吐糟一下自己这几年的考证历程,希望对大家有一定的帮助,也希望前辈们能够多多指教。
一、考注会的原因
从高中毕业一直听说注会很吃香,自己一个亲戚也是注册会计师,经常也向我推荐这个证书。高考后看了一本高考选专业的指南,上面说中国注册会计师缺口有35万,并且是高薪职业,再加上自己性格原因,觉得挺适合的,于是所有报考志愿第一专业都是会计专业。但是在大学期间稀里糊涂的对这个考试也没多大关注,不知道其他省份可以代报名的,因而错过了很好的时机,一次很偶然的机会,碰到了一个在学校书店买注会教材的学长,才知道可以报名。相对于我的同事和朋友,我还是考出来晚了一些,但还好于在2015年结束了五年的漫漫备考之路。
二、考注会的历程
11年参加了财管、税法、经济法、公司战略管理,这一年四过三,经济法以59分没有通过,然后各种复查,在网上查询仍然没有通过。凑巧的是,这一年报了了证券从业最后也是一门没过,又考了59分,还有当年国考也是差最低面试线1分,所以这一年总是差那么一些,够郁闷的。
11年底在我是商学院第一个签订就业协议的,按理说应该有大把时间可以用来备考的,但是我却用来了实习,上市公司、证券公司、会计事务所等都有待过。在2012年还跑到天健总部去实习,那个时候实习工资很低,还补贴不了一个月的房租,可能有朋友会问,你那个时候这些时间怎么不用来考研呢,还要等到现在,其实那个时候我已经从10年底就买了考研的教材了,英语和专业课教材都买了一套,当时是想报复旦大学的区域经济学,可是由于经济方面还有感情方面的原因,觉得还是考注册会计师具有较强的预期性。
考研的教材就很少碰了,那英语我做完了基础和强化班,区域经济学的教材也看了两遍了,有一次上电子商务课,我作为小组发言人,给大家讲了二三十分钟的区域经济学原理,弄得同学云里雾里的。好了,扯得有点远了。
2011年不知不觉就毕业了,这段时间工作单位找好了,但是因为以前很想去事务所体验一把,就参加了三月份天健的面试,很幸运成功入选,后面在事务所实习了一个多月,每天都做些很基础的活,去客户审计的第一个晚上,项目经理问我累不累,我当时也没考虑那么多,就说好累啊,说实话累是累点,但还是很喜欢大家一起工作的氛围的。
后面5月份由于学校论文答辩和体检,就提前结束了实习,回到学校弄完这些事情,真正进入复习,毕竟报考了四门啊。打印了一些课件,对着网课视频学习。在学校学习了一段时间,觉得氛围不行,又想回家,六月底回家,回家了更没有了学习的氛围,每天想的就是玩,天天跑到河边钓鱼,洗澡,然后宅在家里看电视,不知不觉到了八月份上班了,还没意识到时间很紧迫。入职以后,工作没有那么忙,开始干着急了,又拿出冲刺题开始做了,拼命了一个多月,上了战场!
可幸的是,四门过三门,经济法就是以一分之差没有过!
后来在12年,把最后三门一起报了,我觉得自己还是比较贪心的人,同学劝我只要考一门左右就好了,但我想想报都报了,就算考不出,也要在考场上了解一下什么状况,增强自己的应试能力,这个就如我11年报考注会、司法和研究生一样,比较贪,不过衷心建议各位考友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报考。在这一年,经济法低分通过,其他两门可想而知,但都有五十几分,我感觉很兴奋,毕竟明年在努力就好了,肯定可以通过的。
就这样熬到了2013年,这一年工作岗位换成了出纳,说实话,我是不想做这种职位的,心理很抵触,但是想想也没什么办法改变,那个时候一心想着考试,跳出这个公司,就参加了当年的公务员,最后以第一名的成绩进入面试,最后面试没弄好,失败告终。因为好面子,就辞掉了工作,此为人生第一大失误之处,不是说这个岗位有多好,而是以后去应聘招聘单位很看重这个,觉得你不太忠心,所以有这种想法的同学要慎重,前车之鉴啦。
辞职以后,都准备收拾东西打包回家了,一个在事务所的同学就建议我去事务所,然后就是投简历,面试,体检,入职。当年报考了最难得两门—会计和审计,当时自己也不是很自信,平时工作也很用心去做,就怕自己做不好,那个时候跟了一位严格要求的项目经理,扔了一个合并报表项目给我。
当时真的是欲哭无泪啊,想想作为新人,不能刚开始就拒绝吧,然后就是天天加班到一两点,当时住在娃哈哈公司旁边,每天蹭下他们的无线网查资料,在此表示感谢一下。
这一年工作是相当的繁忙,幸运的是和几个比较好的同事住在单位的宿舍,话说我这几个同事都很牛叉的那种,年纪轻轻地就通过了注会,当时是羡慕嫉妒啊,这一年他考司法,我考专业阶段最后两门,每天我们都是利用下班时间吃完晚饭就开始看书,看到晚上十一点,而且无一天松懈(学习的氛围真的很重要,下面还有说到)。
事务所一般是过了年报审计就不忙了,但我们公司项目多,七八月份各种出差,八月份还被借调到另外一个部门,做了一个收入循环,做得比较吃力,但部门经理很支持以及项目经理姐姐非常热心的教,还是学到了不少东西,每天下班回来就八点钟了,没办法,还是要看书。
|
|
|
|
|